close

 

<圖1> 



挾著烤布丁的熱烈迴響(感謝室友的盲目支持),昨天弄了一整個上午的麻糬。麻糬師父(還自稱師父哩,自以為是的傢伙)真是個累人的工作,不過製作過程卻是笑果十足,趣味萬分呀。<圖1>就是成品,賣相還okay,但滋味呢?嗯~真是說不盡的好味道! 



 

<圖2> 



這是在韓國超市買的rice flour,如果看過之前
<烤布丁>那篇網誌,就會發現,應該用「泰國製水磨糯米粉」。先不論這個原料的泰文或英文是什麼,負責採購的天兵Joanne學姊是個典型的「差不多小姐」,依照她的理論,泰國製跟韓國製的flour應該差不多,糯米粉(sticky rice flour)跟米粉(rice flour)也應該差不多。既然學姊都大老遠幫我把原料買回來了,秉持著科學家的實驗精神,決定還是照著食譜的步驟和自己的感覺,走一步算一步,遵循衛生乾淨的原則,室友(我壞心眼,自己不想吃)吃完不要拉肚子就可以了。



 

<圖3>



(米粉+水+糖)攪拌攪拌放進自製的偽蒸籠--大鍋子裡面放水跟鐵架子。(如果一個留學生的廚房,照食譜上說的,出現一個真正的竹編蒸籠,實在誇張了點。)



 
 

<圖4>



蒸了20分鐘後。把蒸熟的米漿從鍋子裡拿出來,準備開始搗出黏性時,心中浮現不詳的預感,腦海中開始想起台南的碗粿。<圖4>的木湯匙是懸空插在熟米漿中,可以想見,這碗熟米漿既不Q也不柔軟。(是誰說「糯米粉」跟「米粉」差不多的!)但都已經走到這一步了,只好硬著頭皮,任由麻糬的故事繼續發展下去。



 
 

<圖5> 起死回生的熟米漿團。



接著,坦白說出有點噁心的製作過程。因為我在廚房弄出鏘鏘鏗鏗的聲音,把室友也引來了。於是我們就決定輪流搗麵團(因為手真的很痠),可是再怎麼搗,還是會有顆粒,於是,我們把雙手洗乾淨之後,用兩雙纖纖玉手,揉出了上面這麼一個看似美味可口的「白泡泡米麵團」。接著,包紅豆餡等過程,實在無法騰出潔淨的雙手拍照,所以直接跳到成品。



 
 

<圖6> 



成品我跟室友都各吃了兩顆,沒想像中那麼糟糕,只是缺少「正常麻糬」該有的造型和彈性,但這種特殊的綿密口感,也別有一番風味呀!(想像一下,吃年糕的感覺就對了!)各種造型和內容物都已詳細解說如<圖1>。



相信各位都開始好奇最後這些麻糬的下落。由於另一位目睹整個麻糬製作過程,卻從頭到尾沒有貢獻雙手的室友,抵死不吃一顆麻糬,於是我們把目標轉到這間房子之外,毫不知情的無辜朋友身上。昨天正好是學校的畢業典禮,我們當然不可能蓄意謀害親愛的畢業生學長姐;但是,麻糬不趕快趁新鮮吃掉,放置時間一久,硬掉了的話,口感就差多了(目前的狀況來說,口感跟放置時間長短完全沒關係);另一方面又得遵循老祖宗的教誨,不可恣意浪費糧食(如果這樣的麻糬還稱得上是食物的話),可是會遭天譴的(最近DC一直打雷下雨)。



俗話說得好,「冤有頭,債有主」,於是我打電話給Joanne學姊。Joanne學姊非常講義氣,阿沙力地說全部打包算她的(打包如<圖6>),又接著說:「今天畢業典禮結束之後,ECC(註)有個pot luck,我正好忘記準備食物,我就帶這個去。反正外國人沒吃過正常的麻糬,也就不知道不正常的麻糬哪邊奇怪。」



後來聽說,那場Party銷路最好的就是這個「純手工麻糬」,不僅老美愛的很,連一些不知情的台灣畢業生學長姐也吃了不少顆。我想他們大概是畢業典禮太冗長,餓過頭了,所以什麼都好吃。 



--

註:ECC = English Conversation Club,是學校一個爲國際學生成立的社團,裡面很多超級nice的美國朋友,會教我們一些美國文化,生活,節慶等等,也常辦party大家一起同樂,順便學英文。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l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